『你們這一百個農業青年,就像是我的北鼻~』 --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
語畢,閃人趕往下一個行程,完全不讓北鼻跟把拔交流一下,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射後不理』嗎?
去年夏天,忙碌完鳳梨產季,收到振奮人心的消息,入選了政府重點栽培百大農業青年,心想,終於
可以擺脫『曾經上書馬總統的鳳梨農』這種無聊的稱號了。百大農青,多屌啊,阿公種了一輩子鳳梨,
不過也才在地方拿過幾個鳳梨很好吃獎牌,老人家在天上看到這小屁孩孫子,不知做何感想。入選是一
種肯定,也表示政府真的要正視農業老齡化的斷層問題,首次有針對農業青年政策性的重點輔導,台上
長官不斷強調未來美好願景,秀出一些成功案例,讓我覺得在政府的輔導下,未來似乎更有希望,不論
是資源、資金、技術、通路、行銷........都能透過輔導案得到一些協助,似乎就是『政府已經準備好了,
就等你們這些生力軍加入。』
半年的互相瞭解認識與磨合,雖然尚未端出什麼具體的牛肉,但我真能感受到政府的誠意,想要突破傳
統,創造未來不同的風景,將這眾人不看好的夕陽產業,經過一夜沉寂醞釀,化為明日的朝陽。聽從把拔
的建議,慢慢擴大面積,白天田裡動體力,晚上電腦前用腦力,偶爾講座邀約賺賺外快,工作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工作,我跟鳳梨穩定交往中。累嗎?從未想過,因為我樂在其中,為了工作而生活,而不是為了
生活而工作,況且,很有成就感,我想成為一顆改變社會的鳳梨。
收成前夕,規劃著今年的產量分配,部分鮮果出貨,部分送加工廠,想做果乾跟酵素,花了一些時間去
尋找理念相同,又願意小量幫我代工的老闆,很慶幸可以碰到很支持年輕人從農業出發的長輩,否則要是
照著正常的生意模式,我的數量大概上不了檯面,對他們來說跟辦家家酒差不多,一路上,總是有許多貴
人幫忙,包括免費幫我做包裝設計的鄉親。似乎,一切萬事俱全,只欠東風了,何為東風,就是很現實的
錢,得先掏出一筆錢給加工廠。而我想,政府應該就是這道東風吧,於是我詢問了青年從農創業低利貸款
,殊不知,得到的答案卻是
『那是商業,不是農業。』
說真的,這句話真是狠狠打擊了我,什麼叫做『那是商業,不是農業。』,大家都很清楚,農業一直以
來就是都只侷限在生產端,缺少了商業思維,利潤才會被一些不良的中間商抽走。上課時,老師也會期許
年輕人要建立自己的Bussiness Model,突破傳統的產銷模式,建立自有品牌,開發副產品,農業已經不
是傳統觀念的一級產業,而是轉型中的一加二加三,六級產業,生產、加工、面對消費者。我不知道,是
怎樣舊頭殼,會給我那樣的答案,甚至,要我自己設立加工廠、買設備,才能符合低利貸款的要求,這樣
才是他們所謂的農業?
意思就是,把拔不借錢給我去買奶粉,而要我自己冒著風險拿尿布去抵押,天啊,這樣小雞雞會著涼耶。
當然,我或許可以理解那些大人們的思維。設廠房、買機器,這些硬體的玩意,萬一我不幸經營失敗,
他們才能拿這些硬體去抵押換現金;假若他們給了我代工費,我失敗後,他們得到了是一堆不知道民國幾
年才吃得完的鳳梨果乾。出了社會,每個人都是拿著算盤,得先保護好自己。但是,時代在變,人的腦袋
是不是也應該要跟著轉變,人人都知道台灣是代工王國,創業初期跟加工廠合作,不僅他們有比較專業的
技術,我的資金彈性空間也會比較大。政府只顧著『大成就』,開放服貿讓大陸農產品進來加工;而青年
想找加工廠的『小確幸』,卻被舊頭殼視為a piece of shit ,多麼荒謬的一件事。
更可怕的是,陸續跟一些行政機關溝通,發現每個人都想把事情做好,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在自己的能
力範圍內幫我發函文、寫計劃書,至於最關鍵的放款問題,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文件從底層慢慢往上
送,到上頭被打槍之後再慢慢送下來,我不懂這樣有什麼意義,我們的國家把時間花在這種毫無意義的內
耗,自己被自己擊垮。更甚者,說要申請專案送到中央做跨部門的討論,我的老天爺,公家機關整合性之
差已經不是新聞了,而且,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還得動到專案,那我們的國家到底在做啥?
我在意的,根本不是能不能拿到這筆錢,就算專案通過我拿到貸款,那下一個類似的案件,是否又得透
過類似的程序,浪費這麼多的時間,跟公家機關往返真的很耗時。我在意的,是這個社會的年輕人,聽政
府的話憑著一股熱血跟衝勁,想替這個產業注入新的活力,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未來,而我們政府的制度
跟思維,卻是如此的僵化與死板。政府可以用一百零一個理由拒絕我,我會自認吃了悶虧自己想辦法硬著
頭皮衝,但是政府怎麼可以跟我說『那是商業,不是農業』,這樣的鬼話,此話一出,顯得自己的無知、
愚昧以及自大,甚至沒有溝通的餘地,直接將商業與農業做了完美的切割,驕兵必敗,我們能期許這樣的
政府,給予我們怎樣的未來呢?
『那是商業,不是農業』,不要問是誰跟我講了這句話,這不是他個人的問題,他只是盡到自己的本分
,我們該討論的是這個體制,在位者的思維,整個社會結構性的問題。
這似乎,是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想要有一些新作為,普遍都會碰到的問題,不只存在於我、存在於農業,
而是分佈在各行各業各個角落,我並不是特例,很多年輕人在各自的領域努力,想開拓不同的新氣象,掌
有權力跟資源的人對我們有所期待,卻只在後頭高舉旗幟大聲吶喊,不願跨出前進的一小步,看著彼此的
身影漸行漸遠。 我們無法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反而是在他們腳下的足縫間求生存。
有人說,國家對不起年輕人,或許吧,我不是那麼在意,我在意的是透過怎麼樣的行為讓這個社會變的
更好,不滿意這個國家,那就試圖去做一些改變。青年從農,本身就是一場革命,一場浪漫又殘酷的文化
復興,有夢所以浪漫,現實所以殘酷,挑戰舊有的制度、扭轉僵化的思維,透過生產優質農作物,把更多
訊息帶給社會大眾。我深信,土地是誠實的,怎麼對待她,她就會相對回應你,土地不分藍綠,只有未來
一片美好光明。
憤怒嗎?一點也不,甚至是帶著微笑,看台上的大人們演著這齣荒誕喜劇。
我用書寫的方式,進行一場『微』革命,這是屬於年輕人的小確幸,而你跟妳,正在參與。